1、氰化物遇酸性物质能生成剧毒气体氢化氰,着火时,不得用( )扑救。
A、酸碱灭火剂
B、水
C、砂土
答案:A
解释:《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培训教材》第四篇单元三模块一各类危险货物装卸安全及事故应急处置中指出:毒性物质中的氰化物、氰化钠、氰化钾及其他氰化物等,遇酸性物质能生成剧毒其他氰化氢。这类物品发生火灾后,不得用酸碱灭火剂扑救,可以用水及砂土扑救。
2、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运输、装卸危险货物集装箱时,应查验危险货物装箱清单。 ( )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《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培训教材》第一篇单元五明确指出: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运输、装卸危险货物集装箱时,应查验危险货物装箱清单。
3、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在常温或高温下受潮或与水剧烈反应,且反应速度快;遇酸和氧化剂也能发生反应,而且比与水的反应更为剧烈,因此危险性也( )。
A、更大
B、更小
C、更弱
答案:A
解释:《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培训教材》第一篇单元二模块六中得出: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在常温或高温下受潮或与水剧烈反应,且反应速度快;遇酸和氧化剂也能发生反应,而且比与水的反应更为剧烈,因此危险性也更大。
4、用于盛装危险货物的木桶,一般规定容积不得超过( ) ,净重不得超过5Okg。
A、40L
B、50L
C、60L
答案:C
解释:《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培训教材》第一篇单元三模块二中得出:用于盛装危险货物的木桶,一般规定容积不得超过60L,净重不得超过5Okg。
5、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过程中,应每隔( )小时检查一次。
A、3
B、2
C、1
答案:B
解释:《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培训教材》第三篇单元二运输过程中的要求“押运人员在押运过程中要积极保持与单位的信息联系,落实好行车过程车门锁等防盗装置的完好情况,货物堆码及安全情况的检查,原则上每隔2小时进行一次安全检查。”
6、《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》( GB6944-2005) 把第1类爆炸品划分为6项。 ( )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A
解释:《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培训教材》第一篇单元二模块一中得出:《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》(GB6944-2005)把第1类爆炸品划分为6项。
7、图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标志牌,表示该车辆可以承运( )。(底色:白色,图案;黑色)
A、放射性物质
B、易燃液体
C、杂类
答案:C
解释:《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培训教材》第一篇单元三模块三中得出:图示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标志牌,表示该车辆可以承运杂类。(底色:白色,图案:黑色)
8、浓硫酸溶于水时,能释放出大量热量。因此,稀释浓硫酸时必须十分小心,应该( )。
A、把水缓缓加入浓硫酸中
B、把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
C、把浓硫酸迅速倒入水中
答案:B
解释:《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培训教材》第一篇单元二模块九中得出:浓硫酸溶于水时,能释放出大量热量。因此,稀释浓硫酸时必须十分小心,应该把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
9、驾驶易燃液体运输车辆的人员( )。
A、必须具备10 年以上的驾龄
B、必须佩戴安全帽和防护面罩
C、禁止穿戴易产生静电的化纤类服装
答案:C
解释:《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培训教材》第二篇驾驶人员篇单元二模块三易燃液体,运输前的准备工作中明确指出:驾驶人员不得随身携带火种(如火柴、打火机),应穿着不产生静电的工作服和不带铁钉的工作鞋。
10、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驾驶人员、装卸人员和押运人员必须了解所运载的危险化学品的性质、危害特性、包装容器的使用特性和发生意外时的应急措施。 ( )
A、正确
B、错误
答案:B
解释:参照《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培训教材》第一篇单元一模块二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》涉及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规定中表示:驾驶人员、装卸管理人员和押运人员应当“经过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考核合格,取得从业资格”,并“了解所运输的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及其包装物、容器的使用要求和出现危险情况时的应急处置方法。”